如姬的虎符

先秦科幻片脑洞洞主🚀

【旧粮】李广难封——将军的落寞与辉煌

原来一个人的文风可以变的这么快……

翻出两年前写的一篇散文,那年我还不知道老福特的存在,那时我还沉迷于《野猪大帝》,猛嗑刘卫cp。时光荏苒啊……

虽然我经常嫌弃我之前写的文章,觉得过于二百五或矫情或狗屁不通,但是,翻出来的写李将军的文,我个人感觉居然意外的还可以。。。(虽然很像高考作文,有的段落还是很矫情,老毛病了。。。)

原来我写正经文章的样子是这样的,这就是返璞归真的样子吗?

正文:

——————————————————————————————  null

     在司马迁《史记》的七十列传中,《李将军列传》绝对可以算得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了。文中不仅绘声绘色的地描写了李广极富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也将英雄暮年的悲哀刻画的入木三分,催人泪下。

   尤其在结尾的“太史公曰”里还出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千古名句。足见司马迁对于李将军的敬佩与偏爱。

    然而这位三朝老将荡气回肠的一生中,上天不仅没有满足他立功封侯的执念,而且连他的结局也是不得善终的悲剧。因此世人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有乘龙之才,虽老尚有人举荐,李广有退敌之威,却至死无封。一句李广难封,道出古往今来多少人深沉的慨叹啊!

null
       这句颇有一丝唯心主义的诗来源于《史记》里的两个典故,前一句源于《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迁直言指出霍去病虽然长途奔袭,却“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而后者则是在《李将军列传》中借汉武帝之口称李广“数奇”(命不好)从而致使其无功而返。

     且先不论是事实还是臆想,当我们仔细阅览李将军的履历,会发现他的军旅生涯可谓愁云惨淡。李广早年时,汉文帝曾感叹他生不逢时,否则万户侯何足道哉?在文景之时,未曾有他的用武之地,而到武帝大举用兵之际,本该是李将军一展身手的时机,然而命运并没有向他伸出橄榄枝,相反,他的悲剧命运徐徐展开。

    《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李广亲自参与的四次战役。

     首战自雁门出击,全军覆没,被生擒后逃回,贬为庶人;

     第二战军出定襄,诸将中多有以功封侯者,而李将军无功;

     第三战出右北平,遭遇突袭,损失惨重,亦无功;

     最后一役,漠北之战,迷路失期,贻误战机,而此次面对责问,他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他的军旅人生,也终结了他的立功封侯之梦。

     在参加最后的漠北大战之时李广已年过六旬,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将军也想同廉颇一般老当益壮,因此他在此役中寄托了极大的期望,最终武帝拗不过他三番五次的请求,允许他参战并担任前锋。但是汉武帝虽然表面同意李广的请求,却以李广“命不好”为由,暗箱操作,告诫主帅卫青勿让李将军独当一面为先锋,于是李将军便从前锋被调至东路,东路道阻且长,最后迷踪失路,再后来也就是人尽皆知的结局了。

null

null

【没有人知道李广迷失在了哪里,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一闪而过的镜头中还原了李广行军漠北的迷之路线……透过屏幕都能感觉到制作组对李广深深的吐槽…】

     想必许多人对李广最后的临时调动忿忿不平。毕竟,如果不走东路,就不会迷路,不迷路,就不会失期,不失期就不会受到责问,不受到责问就不会自杀……

    但是人生难在没有如果与假设,任何的机遇乃至意外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即便是李将军为先锋,又能确保此役万无一失,得胜而归吗?

    那我们可以看一下此战前锋的境况,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与《匈奴列传》中都对此战的正面交锋有着一致的记载。前锋是主帅卫青的部队,在部队抵达战场之前,匈奴就已得知汉军渡过沙漠,远征作战,早已安排精兵以逸待劳,守株待兔。相反,汉军出塞千余里,人困马乏,刚到便立即投入战斗,且在日暮之时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汉匈两军刀兵相接,不辨你我。

    然而在这样不利的情形下,汉军还是取得了胜利,单于乘着夜色遁逃了。

    由此可见前军的形势同样严峻,可以说汉军与匈奴任何一方失败的几率是等同的。设想一下如果是李将军担任先锋,以他前几次正面交锋的战况来参考,也未必会取得这样的战果吧。

    既然同样是深入腹地,同样遭遇敌军主力,同样的天时地利,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么无论是“天幸”或是“数奇”便只是无稽之谈罢了。


null

     《孙子兵法·势篇》有言: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意思是要做到治理人数多和管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靠的是健全的组织和编制,其实也就是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

      而李将军的治军方式则是独出心裁的,《史记》中记载他的部队在行军中没有严格的队列与阵式,夜间不打更防卫,幕府公文极度简化,人人自便,但是从未遇险。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的老将程不识,程不识治军极为严谨,同样也从未遇险。虽然这两种迥然相异的管理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程不识并不认可李广的做法,他评价李广虽然治军简易,但是一旦敌人突然进犯,便是无法阻挡的。这句简短的话在《李将军列传》大段绘声绘色的描写中似乎无足轻重,但是当我们把它与李将军之后屡次遇险,损兵折将,铩羽而归的结果联系起来,似乎一切就得到了合理的印证。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春秋笔法,看似随意的一笔,实则如此深埋的伏笔啊!

     细微的差错常常能引发祸患,同丢失一枚铁钉直至亡了一个国家的蝴蝶效应一样,细枝末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的监管未必能屡试不爽,但粗枝大叶的粗放式管理往往与失误相随。正如李将军虽治军简易,看似深得军心,实则留下了许多漏洞。两军交战,一旦有敌方间者,斥侯潜入,来往人员混杂,都无迹可查。而李将军疏于管理的部队也就理所当然成为薄弱的一环,甚至成为敌军攻击的突破口。这不仅会使得自己的部队蒙受灭顶之灾,甚至对整个军队来说都是致命的。而他之前的从未遇险,也许花光了李将军所有的运气吧。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很能理解不管是统治者还是主帅都不愿意把李广放在首当其冲,生死攸关的前锋位置上了。

     欧阳修曾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可以算是对李将军一生失意原因的完美诠释了。行军便宜,号令不烦,却疏于治理;勇冠三军,锐不可当,却冲动冒进,李广曾亲率百骑追杀三名匈奴射雕者,结果遭到数千匈奴兵围攻,而全军众人竟不知这一夜之间他们的统帅所向何处!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这些弱点与李将军的悲剧命运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无需苛责,刻薄评价于李将军。但是当我们感叹李将军命途不顺时,不妨深思片刻他“数奇”现象背后的本质,想一想到底是他天生命数不好导致的无功不封侯,还是他表现出的种种弱点致使的败绩使他看起来如此背运呢?

null

     往事越千年,李将军仍然活在后世文人墨客的怀念叹咏之中,至今我们在中华古诗词网搜索关键词“李广”,搜索结果有87首唐诗宋词,其中还不包括“李将军”“飞将军”等相关称谓。显然李将军已经成就了某种光辉形象,他代表的意义也远远超越李广本人了。可怜李将军生前未封侯,身后尽哀荣,不知该是欣慰还是讽刺。

     后人感叹李将军,感叹世事不公,不仅是为李将军鸣不平,我想,更多是抒发一种情怀,渲染一种悲剧气氛。毕竟,不同于喜剧,悲剧的力量能够震撼人心,气贯长虹。就如同刘邦和项羽,虽说成王败寇,可后人往往更会对失败者赋予深深的悲悯情怀,所以人们更愿意轻视刘邦的“市井无赖”,而为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而扼腕叹息,耿耿于怀。之于李将军,同样如此,不同于卫、霍的年轻得志,平步青云,无往不利的人生历程并不能激起读者内心的震撼,而李将军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与坎坷更能引发我们内心深深的共鸣,甚至让千百年来的读者流下几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泪水。你看那李将军乃将门之后,行伍出身,身经百战,英武过人,却命途多舛,终其一生,未得封侯。多么不幸,多么凄凉,简直像极了怀才不遇的我自己啊!尤其是失意之时,这种似曾相识之感尤为强烈。

      古人喜欢以英雄,美人自喻,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所以文人们愿意怀念李将军,吟咏李将军,以至于在诗文中只选择性记忆李将军的命途坎坷,壮志难酬,却选择性地遗忘了他也曾全军覆没,兵败被俘,甚至睚眦必报仇杀灞陵尉,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终究也只有前者才能与作者内心的不忿心意相通,也唯有“李将军”能托的起“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那一份重于黄土般浓烈的凄凉。但是其中那真正的苍凉与悲怆,又岂是一句的“李广难封”所能涵盖的?

null

参考文章: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记·匈奴列传》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3N6cYOMWLCjB_r0KpJHryg

评论 ( 18 )
热度 ( 54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如姬的虎符 | Powered by LOFTER